三亚当代艺术馆暨世界手工艺理事会国际交流中心项目海棠湾B1片区B1-d1-8地块岩土工程补充勘察报告(17页).doc

上传人:建**** 文档编号:212117 上传时间:2024-07-1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亚当代艺术馆暨世界手工艺理事会国际交流中心项目海棠湾B1片区B1-d1-8地块岩土工程补充勘察报告(1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三亚当代艺术馆暨世界手工艺理事会国际交流中心项目海棠湾B1片区B1-d1-8地块岩土工程补充勘察报告(1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三亚当代艺术馆暨世界手工艺理事会国际交流中心项目海棠湾B1片区B1-d1-8地块岩土工程补充勘察报告(17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三亚当代艺术馆暨世界手工艺理事会国际交流中心项目海棠湾B1片区B1-d1-8地块岩土工程补充勘察报告(17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三亚当代艺术馆暨世界手工艺理事会国际交流中心项目海棠湾B1片区B1-d1-8地块岩土工程补充勘察报告(17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三亚当代艺术馆暨世界手工艺理事会国际交流中心项目海棠湾B1片区B1-d1-8地块岩土工程补充勘察报告一、前言(一)工程概况受海南中海三邦友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我院对三亚当代艺术馆暨世界手工艺理事会国际交流中心项目海棠湾B1片区B1-d1-8地块场地进行岩土工程补充勘察。勘察场地位于三亚市海棠湾海岸大道和海棠大道西北侧。拟建工程由一号十七号高层建筑及其附属建筑组成,整个场地均下设1层地下室(范围详见附图1),总用地面积76417.00m2,总建筑面积180000.00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35000.00m2,地下建筑面积45000.00m2。因场地拆迁及征地问题,该场地分两次进场施工

2、,第一次进场仅对一号楼十四号楼进行钻探施工(勘察报告已出),第二次进场包括对十五号十七号楼进行详细勘察及对已钻探的四号七号楼及十号十四号楼补充加密钻孔施工(为更详细了解原报告中层砾砂的层厚变化及起伏情况),各建筑物特点和勘探点布置情况详见表1。拟建建筑物概况表 表1 建筑名称地上层数/地下层数结构型式0.00标高(m)楼层高度H(m)地下室底板标高(m)五号七号楼、十号十七号楼16F/1F剪力墙结构10.2050.004.40四号楼14F/1F剪力墙结构10.2050.004.40景观用房1F/1F钢结构9.903.504.504.40纯地下室1F框架结构4.40注:建筑名称编号详见附图1,0

3、.00标高为绝对标高。(二)勘察目的、任务本次勘察的目的是查明拟建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为拟建建筑物基础设计和施工提供岩土参数。根据国家有关规范、规程,本次勘察具体主要任务和要求归纳如下:1、查明场地地层、构造、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提供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2、查明场地有无不良地质作用及提供防治措施建议;3、查明场地水文地质情况,对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作出评价;4、判定场地土类型、建筑场地类别、地震效应;5、对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评价;6、提供地基承载力和变形参数,对地基基础设计方案提出建议;7、对基坑开挖和地下水疏排提出建议。(三)勘察依据本次勘察按以下文件、规范及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

4、: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2、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3、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5、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2012);7、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10、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1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

5、12、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13、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四)勘察等级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3.1.13.1.4条,划分拟建工程四号七号楼及十号十七号楼重要性等级二级,景观用房为三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综合评定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五)勘察手段针对本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和拟建工程特点,本次勘察主要采用:工程测量、地质钻探、现场进行原位标准贯入试验、波速测试、简易抽水试验、室内土工试验及地下水和土的腐蚀性分析等综合方法进行。各项方法的实施均按有关规范执行。1、工

6、程测量:主要是钻孔位置放点和孔口高程测定,采用RTK测量,以海南平面坐标系施测,钻孔标高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控制点坐标:I6102(X=26448.836,Y=132463.373,H= 12.309)、7409(X=26461.294,Y=132442.106,H=11.52)。2、地质钻探:承接勘察任务后,我院组织8台XY-1型钻机进场钻探,要求钻进每回次一般不超过2m,无泵取芯,岩芯采取率粘性土不少于90,砂性土不少于70,并做好每回次的钻探记录。3、取土样和标准贯入试验:在技术孔中每变层采取原状土样(砂土为扰动样),做到每层有足够样品控制,主要持力层不少于6个,采取样品有代表性

7、,及时密封和送回测试室。每变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每次标贯均清孔到底,计算无误才进行试验。4、波速测试:使用仪器为河北省廊坊开发区大地工程检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XGI悬挂式波速测井仪。剪切波测试方法:工作时将悬挂式探头(即振源和检波器)放入孔中,用孔中的泥浆液作为震源和检波器与井壁耦合介质。震源为水平激振(垂直井壁)激发产生PS波沿井壁地层传播,由两个相距1m的检波器接收沿井壁传播的PS波振动信号并把PS波的振动信号转换成电信号,通过电缆由主机记录显示存储。主机对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后采用两道互相关分析方法,自动计算S波在两道检波器间传播的时间差,从而计算出两道间的S波传播速度。测试顺序自下而上

8、逐点进行,测点深度基本间隔1.0m。5、简易抽水试验:目的是了解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各砂土层渗透系数。采用直径为110mm的塑料管打孔包网为过滤器,用水泵进行单孔抽水。6、室内试验项目:(1)粘性土试验项目:天然含水量、天然密度、比重、孔隙比、饱和度、液限、塑限、塑性指数、液性指数、压缩系数、抗剪强度等。(2)砂土试验项目:颗粒分析,其它项目视样品具体情况而定。7、地下水和土的腐蚀性分析:试验项目包括pH值、Ca2+、Mg2+、Cl-、SO42-、CO32-、HCO3-、游离CO2、侵蚀性CO2、总矿化度等。8、地下水观测:所有钻孔终孔后统一观测静止稳定水位。(六)勘探布置及工作量本次勘察勘探点

9、的数量、位置及深度是我院根据建设方提供的拟建建筑物规划边界线,并参照邻近场地勘察资料以及结合拟建工程层高、载荷特点、拟采用基础类型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及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中详细勘察阶段的要求而提出,并经建设方和设计单位认可后确定。根据勘察要求结合拟建楼房层高、载荷特点确定。主要沿拟建建筑物的轮廓线及角点进行布设,低层建筑和纯地下室区域按网格状布设。本报告钻孔123个(引用上次报告钻孔85个,十五号十七号楼布设钻孔14个,ZK110ZK123,第二次补充加密钻孔24个,钻孔号BK1BK24,均为控制性钻孔),其中高层建筑布置钻

10、孔79个,控制性勘探孔52个,设计孔深50.0060.00m,一般性勘探孔27个,设计孔深45.00m;低层建筑和纯地下室区域布置勘探孔44个,控制性勘探孔23个,设计孔深20.00m,一般性勘探孔21个,设计孔深15.00m,在地下室范围选2个钻孔作为抽水试验孔(ZK67和ZK77)。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附图1。本报告工作量见下表2。勘察工作量一览表 表2序号工作内容单位工作量1测量放点点1232钻探进尺孔/米123/5229(引用2980m)抽水试验孔/米2/203标准贯入试验次2934室内试验土样常规试验件294渗透试验组32水上、水下休止角组32固结快剪试验组10高压固结试验组125波

11、速测试孔146水质分析组77土的易溶盐分析组48钻孔水位观测孔/次123/2469勘察报告册8(七)勘察进程根据勘察工作量及业主方要求的勘察进程,我院前后组织8台XY-1型钻机进场进行作业,具体的工作进展和报告整理情况如下:1、准备工作:第一次2016年06月19日;2、测量放点:第二次2016年06月20日;3、野外作业:第一次2016年06月21日2016年07月03日; 第二次2016年09月05日2016年10月17日;4、室内试验:2016年07月04日2016年07月15日; 2016年10月15日2016年11月2日;5、资料整编:2016年10月20日2016年12月4日,6、

12、报告审查:2016年12月5日2016年12月10日;7、提交报告:2016年12月12日。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一)区域地质构造概述三亚地区在区域地质上属于琼南拱断隆起构造区。地质构造以华夏纬向构造体系为格架,由华夏、新华夏等构造系复合形成了本区的特征。新构造运动以不对称的穹状隆起为特点,以间歇性上升为主,局部产生断陷,形成各级夷平面台地等,勘察区为第四系海相沉积层所覆盖。本次勘察在第四系地层中未发现断裂活动的痕迹,区域稳定性较好。琼南地区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地震,但多为弱震和微震,陆上地震最高震级不超4.5级,最大地震烈度不超过6度。(二)位置和地形地貌及周边环境场地位于三亚市海棠湾海岸大道和

13、海棠大道西北侧,交通方便。场地内局部含有较多杂草灌木,东南侧有几栋23层的平房及芒果树,东北侧局部堆放有建筑石块。拟建场地较开阔,地势稍有起伏。孔口标高5.539.42m(85国家高程),相对高差3.98m。场地原始地貌单元为海成阶地。(三)气象、水文三亚地区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台风频繁,干湿交替明显,终年无霜,冬短夏长。据19552002年三亚历年气象观测资料,三亚地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532.8小时,多年平均降雨量1755.0mm,多年平均蒸发量2273.0mm,多年平均气温25.7,极端低温为5.1,极端高温为37.5。从每年2月中旬12月上旬为夏季,12月中旬翌年2月上旬为春秋季,湿

14、度7290%之间。5月至11月为雨季,降水量约占全年的90%,其中89月降雨量最大;11月至来年4月为旱季,降雨量仅占全年降雨量的10。极端降雨量为640.9mm。多年平均风速2.7m/s,年风向多东风,次为东北风。台风累年年平均影响个数4.3个,累年年最高影响个数10个。三亚市台风季节一般从每年的6月份开始,10月分结束,个别年份延长到11月结束。洪水一般出现在每年710月,出现时间、大小与台风登陆方向关系密切,一般台风经过的地区洪水大于其它地区。三亚市多年平均气温、降雨量及蒸发量统计表 单位(mm) 表3项目全年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统计年份气温25.821.

15、422.324.526.828.428.728.527.127.426.324.322.21955-2000降雨量1755.06.911.822.237.8131.0185.2170.5216.4258.5215.149.113.41957-2000蒸发量2273.0-1959-2002注:资料来源于海南省气象局、三亚市气象局。(四)地层结构及岩性特征本次勘察查明,在勘察所达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海相沉积层(Q4m、Q1m)。依据地基土岩性结构物理力学性质及差异性,整个场地内自上而下可分8个工程地质层,现分述如下:第层中砂(Q4m):黄褐色、灰黄色、黄色,稍湿饱和,松散稍密状,颗粒成

16、分为石英质,细粒土含量约为10%15%。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出露地表,层顶标高5.539.42m,厚度1.908.70m,平均厚度3.60m。第层粗砂(Q4m):灰白色、灰色,稍湿饱和,稍密中密状,颗粒成分为石英质,细粒土含量约为10%15%。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层顶埋深1.908.70m,层顶标高-0.656.31m,厚度1.708.60m,平均厚度5.46m。第层粉砂(Q4m):黄褐色、红褐色,饱和,稍密状,颗粒成分为石英质,细粒土含量约为10%20%。该层全场均有分布,层顶埋深6.0011.80m,层顶标高-4.871.61m,厚度0.507.00m,平均厚度2.75m。第层细砂(Q4m

17、):灰黑色、黑色,饱和,松散稍密状,颗粒成分为石英质,细粒土含量10%20%,偶见贝壳碎屑。该层整个场地均有分布,层顶埋深8.5018.00m,层顶标高-10.45-2.00m,厚度1.0011.40m,平均厚度5.39m。第层粉砂(Q1m):黄褐色、黄色、浅灰色,饱和,稍密状,颗粒成分为石英质,细粒土含量约为10%20%。该层只在高层建筑ZK15ZK22、ZK24ZK34、ZK86ZK87、ZK89ZK91、ZK95ZK123、BK1BK2及BK4BK24中有揭露,由于受孔深所限,仅在低层建筑和纯地下室ZK42、ZK60、ZK62、ZK66、ZK66ZK68、ZK74、ZK78、ZK80、Z

18、K82、ZK84、ZK126中有揭露,层顶埋深11.4024.00m,层顶标高-16.45-4.55m,揭露厚度为0.708.90m,平均厚度4.31m。第层粉质粘土(Q1m):浅灰色、灰色,软可塑状,切面有光泽,可见贝壳碎屑,混有较多粉砂。该层受孔深所限,只在高层建筑ZK15ZK34、ZK86ZK91、ZK95ZK123、BK1BK2及BK4BK24中有揭露,层顶埋深16.5032.50m,层顶标高-24.96-9.68m,厚度11.5027.10m,平均厚度19.57m。第层砾砂(Q1m):浅灰色、灰色,饱和,中密状,颗粒成分为石英质,细粒土含量约为5%10%,局部含卵石,亚圆形,d=24

19、cm。受孔深所限,该层只在高程建筑ZK16ZK34、ZK86ZK91、ZK95ZK123、BK1BK2及BK4BK24中有揭露,层顶埋深35.2047.70m,层顶标高-40.69-26.96m,厚度1.3015.00m,平均厚度6.57m。第层粉质粘土(Q1m):灰色、浅灰色、灰褐色,可硬塑状,切面有光泽,混有较多石英质中、粗粒砂。该层只分布于高层建筑ZK15ZK34、ZK86ZK91、ZK95ZK123、BK1BK2及BK4BK24中,受孔深所限,均未揭穿,层顶埋深40.5055.00m,层顶标高-48.22-32.48m,揭露厚度4.4019.50m,平均厚度8.62m。以上各土层分布规

20、律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附图2)、钻孔柱状图(附图3)及地层统计表(附表2)。(五)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1、室内土工常规试验本次勘察共取294组土样进行室内土工常规试验,试验结果见附件1,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结果见插表4,颗粒分析成果图表见附图5。2、砂土水上、水下休止角本次报告引用原勘察报告中第层中砂、第层粗砂中水上、水下休止角试验数据成果,试验结果见附件1,统计结果见表5。水上、水下休止角统计表 表5层号土层名称样数类别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标准值中砂16水上46.737.641.02.1780.05340.2水下34.631.033.10.9560.02932.7粗砂

21、12水上45.639.041.81.9810.04741.1水下36.429.733.72.3400.06932.93、室内垂直渗透性试验本次报告引用原勘察报告中第层中砂及第层粗砂中室内垂直渗透性试验的数据成果,其结果统计见表6。室内垂直渗透试验结果统计表 表6统计项目土层名称样数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第层中砂169.4010-2cm/s(81.2m/d)9.010-4cm/s(0.8m/d)2.210-2cm/s(19.0m/d)第层粗砂129.910-2cm/s(85.5m/d)9.010-4cm/s(0.8m/d)2.510-2cm/s(21.6m/d)4、固结快剪试验本次报告引用原勘察报告

22、中第层粉质粘土固结快剪试验成果,见附件1,统计结果见表7。固结快剪试验统计表 表7层号土层名称样数类别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标准值粉质粘土10Ccq(kPa)72.432.847.0214.7170.31334.9cq(度)18.89.615.142.8200.18612.85、高压固结试验本次报告引用原勘察报告中第层粉质粘土中高压固结试验成果,固结试验成果图表见附图表6。试验成果统计结果见表8。第层粉质粘土03.2MPa压缩试验统计表 表8垂直压力P(Mpa)统计个数压缩系数a(Mpa-1)压缩模量E(Mpa)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0-0.05120.3620.096

23、0.20716.154.809.580.05-0.100.2480.0880.13828.536.5413.730.10-0.200.2110.0540.10826.197.6916.780.20-0.400.2050.0380.09637.217.9119.880.40-0.800.1150.0290.08648.7614.1020.980.80-1.600.0870.0300.06147.1321.3928.531.60-2.400.0650.0260.04654.3928.5336.461.60-3.200.0480.0190.03574.4230.5548.32第层粉质粘土的超固结比计

24、算成果统计结果见表8。第层粉质粘土的超固结比(OCR)统计表 表9层号土层名称样数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粉质粘土121.840.721.18由表9可知,第层粉质粘土的超固结比平均值(OCR)约为1.18,为超固结土。(六)水文地质条件1、地下水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第层中砂、第层粗砂、第层粉砂、第层细砂、第层粉砂、第层砾砂为强透水层;第层粉质粘土、第层粉质粘土为相对隔水层。地下水类型描述如下: 孔隙潜水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第层中砂、第层粗砂、第层粉砂、第层细砂、第层粉砂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及地下径流补给,水位变化主要受大气降水影响。根据场地地形、土层分布判断,场地地下潜水主要由西向东排向大海。本场

25、地各钻孔统一实测了潜水稳定水位,水位埋深1.804.80m,水位标高为3.364.98m。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我院周边勘察资料,地下水位变化幅度约1.5m。 孔隙承压水孔隙承压水赋存于第层砾砂中,主要接受侧向补给为主。勘察期间在ZK1、和ZK49孔(引用原勘察报告)隔离上部潜水后对承压水进行观测,其钻孔的初见水位埋深为36.5039.50m,标高为-30.54-27.95m;承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35.7037.80m,水位标高-28.54-27.15m,承压水头为0.801.70m。2、抽水试验本次报告引用原勘察报告中ZK67和ZK77孔抽水试验成果,抽水试段为第层中砂和第层粗砂中潜水,目的

26、是为基坑开挖提供渗透系数,为选择降水方法、降水设备作参考,按无边界潜水非完整井公式计算渗透系数和影响半径。潜水非完整井公式(单孔): 上述式子中:K渗透系数(m/d),Q涌水量(m3/d),R影响半径(m),r抽水孔半径(m),H水位至滤管底含水层厚度(m), S抽水孔水位降深(m)。计算结果见表10,抽水试验成果图表详见附图4。 抽水试验成果表 表10抽水孔水位至滤管底含水层厚度H滤水管半径r水位埋深S0水位降深S稳定时间t涌水量Q渗透系数K影响半径R抽水设备mmmm小时m3/dm/dmZK675.100.0551.002.208150.022.823.0潜水电泵(15t/h)ZK775.0

27、00.0551.002.008120.017.220.0潜水电泵(15t/h)综合现场简易抽水试验成果及室内渗透性试验和参考附近降水经验,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第层中砂及第层粗砂混合含水层渗透系数建议取K=23.0m/d。3、抗浮设防勘察期间对各钻孔均实测潜水稳定水位,水位埋深1.804.80m,水位标高3.364.98m。四号七号楼、十号十七号楼、景观用房及纯地下室地下室设计底板标高为4.40m,场地水位局部高于地下室底板,建议进行抗浮验算,考虑到场地周边的道路的排水渠道,对场地地表水起很好的分流作用,水位建议取场地附近林旺北路路面标高6.59m。4、地下水的腐蚀性为了判定场地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

28、腐蚀性,引用原勘察报告中ZK1、ZK31、ZK53、ZK88及ZK88钻孔中取5组孔隙潜水水样进行分析试验,及在ZK13和ZK56钻孔中取2组孔隙承压水水样进行分析试验,(试验结果见附件3)。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12.1.112.2.4条规定与附录G,按类环境类别、强透水性特征进行腐蚀性评价,评价结果见表11和表12。孔隙潜水对建材的腐蚀性评价 表11水样编号对混凝土结构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类环境强透水性Cl-(mg/L)腐蚀评价SO42-(mg/L)Mg+(mg/L)OH-(mg/L)NH4+(mg/L)总矿化度(mg/L)腐蚀评价PH侵蚀CO2

29、(mg/L)腐蚀评价干湿交替长期浸水ZK10.15.7未检出未检出134.3微4.9115.3中20.9微微ZK318.26.2未检出未检出147.3微5.0915.3弱18.1微微ZK535.04.6未检出未检出149.1微5.2014.3弱15.6微微ZK984.07.8未检出未检出131.3微5.4119.4弱17.3微微ZK8813.16.7未检出未检出142.6微5.4911.3弱19.5微微综合评价中等腐蚀微腐蚀综合评价: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中等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因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中等腐蚀性,基础设计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

30、50046)的规定采取防腐蚀措施。孔隙承压水对建材的腐蚀性评价 表12水样编号对混凝土结构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类环境强透水性Cl-(mg/L)腐蚀评价SO42-(mg/L)Mg+(mg/L)OH-(mg/L)NH4+(mg/L)总矿化度(mg/L)腐蚀评价PH侵蚀CO2(mg/L)腐蚀评价干湿交替长期浸水ZK1310.96.7未检出未检出145.16微5.468.2弱15.6微微ZK568.46.2未检出未检出149.3微5.5715.6弱19.5微微综合评价弱腐蚀弱腐蚀综合评价:场地孔隙承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因场地承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5、

31、场地土的腐蚀性为了判定场地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引用原勘察报告中ZK1、ZK31、ZK53及ZK98中取地下水位以上取4件土样进行分析试验(试验结果见附件4)。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12.1.112.2.4条规定与附录G,按类环境类别、强透水性特征进行腐蚀性评价,评价结果见表13。 土的腐蚀性评价 表13土样编号对混凝土结构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类环境强透水性Cl-(mg/kg)腐蚀评价SO42-(mg/kg)Mg2+(mg/kg)腐蚀评价PH腐蚀评价ZK14.92.7微5.28弱23.4微ZK3111.22.7微5.41弱30.1微ZK5311.72

32、.7微5.53弱30.1微ZK9816.02.7微5.22弱16.7微综合评价微腐蚀微腐蚀综合评价: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因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七)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1、抗震设防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的有关规定,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震动参数属(0.05g,0.35s)分区。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有关规定,拟建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别划分为标准设防类。2、场地类别为了判定场地类别,本次报告引用原勘察报告中Z

33、K20、ZK21、ZK27、ZK31、ZK87、ZK91、ZK96、ZK98、ZK108剪切波测试成果及对本次勘察中的ZK113、ZK117及ZK123孔进行剪切波测试(测试成果图表见附件5)。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有关规定,场地类别评价如表14。场地类别评价 表14测试孔号测试土层厚度(m)20m深度内等效剪切波速se(m/s)覆盖层厚度(m)场地土类型场地类别ZK2050.017250中软土ZK2150.017550中软土ZK2750.016550中软土ZK3150.016350中软土ZK8750.016950中软土ZK9150.017350中软土ZK9650.0

34、17350中软土ZK9850.017150中软土ZK10850.017250中软土ZK11360.015550中软土ZK11760.015450中软土ZK12360.016850中软土综合评价:根据表14,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1.3条规定,场地土类型属中软土;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本次勘察结果,本场地覆盖层厚度dov50m,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1.6条的规定,本场地属类建筑场地类别。3、地震液化和软土震陷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3.1条规定,按6度设防时本场地可不进行饱和砂土的液化判别和处理,本场地不存在

35、软土,可不考虑软土震陷影响。4、抗震地段划分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1.1条规定,综合判定场地对建筑抗震属一般地段。三、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一)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本次勘察结果查明,场区内不存在晚近期(全新世)以来的活动性断层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未发现对工程有不利影响的地下埋藏物。场地稳定性良好,适宜本工程建设。(二)岩土参数建议值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等的规定,各土层主要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参照表15: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 表15层次土层

36、名称含水量(%)重力密度(kN/m3)孔隙比液性指数压缩模量Es0.1-0.2(MPa)直剪固结快剪承载力特征值(kPa)内摩擦角标准值(度)粘聚力标准值(kPa)内摩擦角标准值(度)粘聚力标准值(kPa)中砂13.3(19.1)(5.5)(28)(3)120粗砂15.5(20.0)(10.0)(30)(5)160粉砂20.2(19.0)(4.5)(22)(3)110细砂25.7(19.5)(7.0)(24)(3)120粉砂26.7(19.0)(5.5)(20)(3)120粉质粘土31.117.91.1150.986.599.128.812.834.9120砾砂18.418.1(15.0)(3

37、5)(5)240粉质粘土21.919.70.6790.299.7114.646.7260注明:表中承载力特征值主要按标贯击数结合地区经验综合确定,括号数值为经验值。(三)地基岩土分析与评价1、第层中砂: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直接出露地表,松散稍密状,标贯实测击数为715击,平均击数为11.3击,fak=120kPa,岩土工程性质一般。作为基坑侧壁土,其自稳性差。2、第层粗砂: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稍密中密状,fak=160kPa,岩土工程性质一般。作为基坑侧壁土,其自稳性差。3、第粉砂: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稍密状,fak=110kPa,岩土工程性质一般。4、第层细砂: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松散稍密状

38、,fak=120kPa,岩土工程性质一般。5、第层粉砂:该层只在高层建筑ZK15ZK22、ZK24ZK34、ZK86ZK87、ZK89ZK91、ZK95ZK123、BK1BK2及BK4BK24中有揭露,由于受孔深所限,仅在低层建筑和纯地下室ZK42、ZK60、ZK62、ZK66、ZK66ZK68、ZK74、ZK78、ZK80、ZK82、ZK84、ZK126中有揭露,稍密状,承载力特征值fak=120kPa,岩土工程性质一般。6、第层粉质粘土:该层受孔深所限,只在高层建筑中有揭露,其余钻孔未揭露,呈软可塑交错状,压缩系数1-2为0.1100.730MPa-1,属中高压缩性,fak=120kPa,

39、岩土工程性质一般,埋藏较深。7、第层砾砂:该层受孔深所限,只在高程建筑ZK16ZK34、ZK86ZK91、ZK95ZK123、BK1BK2及BK4BK24中有揭露,其余钻孔未揭露,中密状, fak=240kPa,岩土工程性质好,可作为拟建高层建筑物桩基基础持力层。8、第层粉质粘土:该层受孔深所限,只分布于高层建筑中,可硬塑状,压缩系数1-2为0.0600.370MPa-1,属中低压缩性,fak=260kPa,岩土工程性质好,可作为高层建筑桩端持力层。四、地基与基础(一)地基基础方案拟建工程由四号七号楼及十号十七号楼(下设1层地下室)、景观用房(下设1层地下室)及纯地下室组成,其中,四号七号楼及

40、十号十七号楼地上1416层,地下1层;景观用房地上1层,地下1层;纯地下室为地下1层。1、四号七号楼及十号十七号楼地基与基础方案拟建四号七号楼及十号十七号楼地上1416层、地下1层,对地基土的强度和变形有较高要求,且场地浅部揭露的土层相对较为软弱,承载力及变形不能满足要求。根据拟建建筑物的特点、本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及附近施工经验,建议采用桩基础,可采用混凝土预制桩或钻孔(旋挖或冲孔)灌注桩,以层砾砂或层粉质粘土作为桩基础持力层,具体基础方案见表16。拟建高层建筑物基础方案一览表 表16楼号地上层数/地下层数持力层基础类型备注四号楼14F/1F 层砾砂或层粉质粘土预制桩或钻孔灌注桩以层作为桩基持

41、力层时建议采用预制桩,以层作为桩基持力层时建议采用钻孔灌注桩五号七号楼及十号十七号16F/1F层砾砂或层粉质粘土预制桩或钻孔灌注桩其确切的桩长、桩径、桩距以满足设计要求为原则,如采用混凝土预制桩,建议先进行试桩以核实成桩可行性,且应充分考虑其施工过程中的挤土效应的不良影响。桩的极限侧阻力和极限端阻力建议标准值见表17。各土层的桩基参数建议值 表17层号土层名称状态抗拔系数钻孔灌注桩预制桩极限侧阻力标准值极限端阻力标准值极限侧阻力标准值极限端阻力标准值(15l30)(30l)(16l30)(30l)qsikqpkqpkqsikqpkqpkkPakPakPakPakPakPa中砂松散稍密状0.55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规划设计 > 场馆公建 > 建筑规划

copyright @ 2018-2021 © 网站版权归佰策地产文库
鲁ICP备
19002757号-2)|鲁公网安备(37010202001622号)
本站仅对上传内容进行存储不做任何编辑,禁止上传侵权违法内容
如侵权请发邮件至admin@dcbbs.com或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