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实施需求视角下实施需求视角下的南京的南京老城老城社区社区公共公共服务服务设施配套策略设施配套策略 汪虹,蒋伶,葛大永 摘要:南京老城当前和未来发展面临空间资源紧缺和市民对城市公共服务需求不断提升的双重压力,由于老城区具有人口密集、用地紧张、功能混合以及各类资源相对集中等复杂性与特殊性,给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带来一定难度。笔者在研究了南京老城区现状特征和社区公共设施建设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老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和现行标准规范上的不足,探索解决南京老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落实困难的问题,从配套的分级体系、内容、指标与布局等方面提出针对性解决思路与建议。关键词:老城区 社区公共设
2、施 分级体系 设施分类 配套指标 设施布局 城市公共配套设施是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各种公共性、服务性设施,其配建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公共需求,实现高效便捷的城市生活,提供适宜的人居环境。目前,老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一方面面临着需求的增长和土地供应的不足,另一方面因现行规范的不适应和相关部门政策不统一,导致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阶段和规划实施阶段存在难以落实和操作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南京老城区的现状特点,指出老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规划和现行标准规范上的不足,探索解决南京老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落实困难的问题,从配套体系、内容、指标与布局等方面提出针对性解决
3、思路与建议。1 老城特殊环境下的社区公共设施现状问题 1.11.1 南京老城现状特征南京老城现状特征 人口密集人口密集:通常是老城区的突出特点。根据城市人口标准,最舒适的人口密度应为 1万人/平方公里,然而目前南京老城区人口密度为 3.69 万人/平方公里。过于密集与不断增长的人口直接导致公共设施无法满足居民需求。老龄化严重老龄化严重:六普数据显示,南京老城区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老城区人口的 20%,已经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的现象愈发普遍,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越来越受到冲击。庞大的缺乏照顾的老年群体需要大量的日常生活照料和医疗服务。空间资源紧缺空间资源紧缺:经过多年的更新改造
4、,南京老城可改造用地仅有 302.9 公顷,占老城总 图 1:南京市老城区用地潜力分析图 资料来源:南京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图 2:南京市老城区现状公共设施分布图 资料来源:南京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面积的 8.4%(如图 1)。老城交通设施和基础设施的更新都需要大量的用地,使得老城的空间资源更加缺乏。由于拆迁改造成本巨大,非营利性质的公共设施建设,将会给政府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交通拥堵交通拥堵:老城区是现代城市功能和历史文化资源的集中地,交通拥堵状况日趋严重。由于支路网建设标准低、系统性差,繁杂的出行模式以及停车设施的缺乏都导致了道路交通秩序与环境的混乱。居住用地分散居住用
5、地分散:老城区作为城市中先行开发的地区,往往是政府、大学、研究机构和其他传统商业机构的聚集地,居住用地通常被占地较大的行政办公、单位企业和大专院校等分隔,难以形成完整的居住社区。公共资源丰富:公共资源丰富:老城区集中了很多丰富的公共资源,包括市、区级公共设施以及各个街道和社区不断建设和完善的基层公共设施(如图 2)。因此配建时一方面要弥补公共设施的不足,另一方面应当考虑与原有设施的共享。人口密度分布不均人口密度分布不均:老城住房建设由于长期自由发展,导致居住区的容积率各不相同,造成不同社区人口密度的巨大差异(如图 3)。因此在老城配建公共设施时,不能仅考虑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还要考虑到人口密度
6、不同带来的影响。图 3:南京市鼓楼老城区社区人口差异分析 资料来源:鼓楼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社区居委会文化设施医疗设施商业设施教育设施养老设施健身设施紫竹林小区天正湖滨小区天津新村图 4:不同年代小区公共设施配套示意图 资料来源:根据现状调研结果,作者绘制 1.21.2 老城现状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问题老城现状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问题 社区行政边界划分不合理社区行政边界划分不合理:现行社区行政边界的划分更多考虑的是历史、社会、经济等因素,造成社区边界犬牙交错,社区人口差异较大的情况,不利于公共资源的合理设置。设施建设良莠不齐设施建设良莠不齐:南京老城区的发展历史悠久,不同年代的居住小区建设标准各不相
7、同,形成了老城内住区质量和配套水平良莠不齐的局面。(如图 4)设施规模不足设施规模不足:调研显示,南京老城街道与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均严重不足,其中不乏大量租赁用房,派出所的建设也都普遍存在规模过小的问题。此外,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养老以及医疗设施都存在严重缺失,与发展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表 1)零散分布、使用不便零散分布、使用不便:老城社区公共设施大多处于见缝插针的建设形态,形成零星分散的布局,而历年规划也由于迁就保留原有设施以及用地上的困难而无法进行统一的归并与开发,出现小型设施四处生长,大型设施缺乏均衡的状态,由此造成居民使用不便、管理成本高、规模效益差等一系列弊端。表 1:鼓楼
8、区 2012 年社区公共设施现状规模千人指标与南京新建地区公共配套设施标准规划指引对比 资料来源:现状调研结果 设施类型设施类型 设施内容设施内容 20122012 年年现状现状规模规模 (/千人)千人)南京南京指引指引规模规模 (/千人)千人)行政管理设施行政管理设施 行政管理中心 21.7 140-157 社区服务中心 文化体育设施文化体育设施 文化活动中心 1.3 183-217 体育活动中心 社会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福利与保障设施 老年、残疾人设施 43.9 50 医疗卫生设施医疗卫生设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2.9 83-117 商业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 菜市场 41.4 67 教育设
9、施教育设施 中学 14.6(/学生)21.8(24 班一级标准)小学 7.86(/学生)17.3(24 班一级标准)2 现行规划与配套标准在老城区实施过程中的困境 2.12.1 南京南京老城老城控规中控规中社区公共社区公共设施设施规划规划的的不合理性不合理性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管理最直接的法定依据,公共设施的保障依附于控规的强制性。现行南京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公共设施的配套方法虽然已经针对老城特征做过多次的改进,但仍然存在以下实施方面的问题。2.1.1 规划编制单元与行政管理单元不一致,导致权责不清、落实困难 城市公共设施特别是街道和社区级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主要由各区和街道依据相关部门
10、建设计划进行建设和管理。而目前,规划编制单元主要是以城市道路、自然地形等为界线,与社区管理界线没有很好的衔接。这种跨行政边界的居住社区和基层社区两级社区服务体系的存在,导致了各街道政府间权责不清、互相推诿和无法落实等问题,增大了公共设施的实施难度。2.1.2 各社区采用等量指标配置,未按需配套 老城区由于历史发展原因,人口密度极不均匀,各居住社区、基层社区人口相差很大,需求也随之存在很大差异。而现行的南京老城控规的编制过程中却为所有社区按统一的人口规模进行公共设施配套,这样的做法使人口远未达规模的社区提供了超出其需求的设施,在土地极为紧缺的老城区无疑是一种空间与财力资源的浪费。2.1.3 配套
11、缺乏统筹考虑 在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趋势下,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要更加注重规模效益和服务效率,尤其在资源十分紧缺的老城区,其服务对象不能仅限于自身所处的社区,还应尽可能向周边居民提供服务。但是,在老城的控规编制中,公共设施布局往往由于用地条件受限,很难找出理想位置的地块,此时容易出现利用边角地块见缝插针的现象,导致在相邻社区交界处的重复建设或其他区域的设施空缺。2.22.2 现行规范现行规范标准标准在在老城区老城区难以适用难以适用 2015 年新出台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之前,南京老城控规中公共设施的规划主要参考南京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该指引是为了有效引导南京新区的住区建设,而
12、老城和新区的差异性导致其在老城控规的编制中带来了诸多问题。而今 年年初新颁布的 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 为新一轮正在编制的南京老城控规提供依据,其规划方法在指引的基础上做出一定的改进,但仍然旨在指导新区的建设,对南京老城控规的指导上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2.2.1南京新建地区公共配套设施标准规划指引 在分级体系方面,指引中“居住社区基层社区”两级体系无法与老城行政管理体系相衔接,人口规模与服务半径也不符合老城区中“街道社区居委会”的实际规模。在指标方面,由于老城区缺乏可利用土地,指引中公共设施的指标要求在老城难以足额实施。在布局方面,指引中通过规划预留中心用地的方式集中布置社区中心的模式,
13、在空间资源紧缺的老城难以适用。2.2.2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 2015 年新颁布的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在原南京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 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一是在公共设施配置标准上采用了一般规模和千人指标两种配套方法,能够更准确的按照社区的实际人口预算设施配套的实际需求。二是将医疗卫生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统归到了“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将文化、体育、社区服务和商业等设施统归到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起到了相对集中布局的指导作用。三是更加强调了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的内容,增加了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服务功能。3 兼顾管理与实施的老城配套策略 3 3.1.1 基于基于行政行政管理
14、级别与管理级别与社区社区实际规模实际规模的分级体系的分级体系 3.1.1 与老城行政管理级别相衔接 社区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与管理主要与城市行政管理体系相挂钩,如市级设施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与市级财政,由市主管行业部门负责管理;区、街道级的公共设施主要由区级政府投资,由街道、社区居委会管理。将设施分级与行政管理体系相衔接,便于提高设施建设的可操作性,更接近和契合实际运作过程,同时形成较为稳定的责任关系,保证公共设施的实施。因此,建议老城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居住社区基层社区”两级体系,居住社区服务人口与街道人口规模相对应,基层社区服务人口与社区(居委会)人口相对应。划分社区单元时,居住社区要
15、结合街道管辖范围,基层社区要结合社区(居委会)管辖范围。3.1.2 设置合理的服务半径 社区公共设施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便捷的服务,适宜的可达性不仅能保证居民在可接受的步行时间内得到相应的服务,同时也缓解了老城的交通压力。在老城区中,要考虑到居住用地的分散程度与居住密度与新区的差异,适当扩大服务半径的范围。根据数据统计,南京老城区大多数街道居住用地的服务覆盖半径在 800-1000m 区间内(如图5、6),需要人们步行 10-15 分钟(如图 7),属于可接受的步行时间范围之内,因此建议将老城中一般居住社区级的服务半径定为 800-1000m。同理,建议将老城中一般基层社区级的
16、服务半径定为 300-400m(如图 8、9、10)。若街道和社区的规模过大,可拆分为两个社区单元,若规模过小,可合并为一个社区单元。3.1.3 与老城人口规模相适应 社区公共设施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因此设施的配置必须与其服务人口规模相对应。根据人口统计,南京老城区中,服务半径为 800-1000m 的街道人口大部分在 8 万-11 万人的区间内,因此建议将居住社区的人口规模定为 8 万-11 万人(如图 11)。服务半径为300-400m 的社区人口大部分在 0.9-1.2 万人的区间内,因此建议将基层社区的人口规模定为 0.9 万-1.2 万人(如图 12)。0%10%20%30%4
17、0%50%60%70%经常偶尔很少5-10分钟 10-15分钟15-20分钟街道公共设施使用频率可接受的最长步行出行时间单位:百分比图 6:南京老城街道服务半径统计 资料来源:作者测算自绘 6%6%59%29%400-600m的街道600-800m的街道800-1000m的街道1000-1200m的街道图 5:南京老城区街道服务半径分析图 图 7:街道公共设施使用频率与出行时间调查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资料来源:根据民意调查结果自绘 图 11:南京老城街道人口规模统计 资料来源:南京市民政局提供资料 23%24%47%6%3-6万人的街道6-9万人的街道9-12万人的街道12万人以上的街道 3
18、 3.2.2 基于基于实施保障性实施保障性和和市场市场灵活性灵活性的项目分类建议的项目分类建议 3.2.1 确定属性,分别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为确保分类标准便于对设施的开发建设给予有效指导,应当区分公共设施的公益性和营利性,对公益性设施的内容与建设标准提出具体的强制要求,进行严格刚性管理,对营利性设施保持一定的弹性控制,允许根据市场的发展运作和收益最大化原则进行自我调整。3.2.2 多元供给,项目灵活 设施项目的设置应考虑不同人群的差别化需求而设定,应突破传统的仅以服务范围和人口总量作为参照依据的方法,根据居民的年龄构成、社会层次、消费
19、观念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配置所需的设施,做到与时俱进,多元创新。同时,由于老城空间资源紧缺,可能无法给予充分的用地建设各种具体的项目,因此在项目设定上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拓展性,使同类设施的用房可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功能需要,过于琐碎和具体的项目划分会限制设施的变通与拓展,因此采用有控制力且不失弹性的分类标准来指导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将0%10%20%30%40%50%60%70%经常偶尔很少3-5分钟5-10分钟 10-15分钟社委会公共设施使用频率可接受的最长步行出行时间单位:百分比30%42%15%13%0.5-1万人的社区1-1.5万人的社区1.5-2.0万人的社区大于2万人的社区30
20、%57%11%2%200-300m的社区300-400m的社区400-500m的社区500-600m的社区图 12:鼓楼片区社区人口规模统计 资料来源:南京民政局提供资料 图 9:鼓楼片区社区服务半径统计 资料来源:作者测算自绘 图 8:南京老城区鼓楼片区社区服务半径分析图 图 10:服务半径为 300-400m 的社区对应人口规模统计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资料来源:根据民意调查结果自绘 促进其在市场经济下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3.2.3 衔接规范、便于操作 为大力推进和谐社区的建设,近年来南京市民政、医疗、文化、教育、商贸等各部门都从自身职责出发出台了有关公共设施建设的行业规范或政策规定,确
21、定了设施的建设项目与建设标准。设施项目的设置应当最大程度的与已有规范和标准政策相衔接,统筹和整合各类设施主管部门的综合意愿,形成一套系统的技术规范。在分类时还应当理清设施与各个管理部门的对应关系,避免交叉重叠、权责不清而导致的互相推诿等问题,确保设施的建设和实施。3.2.4 设施分类与项目配置建议 遵循以上策略,设施的大类上通过综合分析国标及其他主要城市分类标准,最终行政管理和服务、文化娱乐、体育、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与保障、商业服务等7大类(如表2)。项目和内容的配置是通过现状一般配置项目与需求情况调查,借鉴国标与其他主要城市配置项目,参照地方政府与部门政策文件,整合为设施项目配置表(如
22、图13)。分属文化部门和体育部门管理,建议分开控制。商业和金融均属营利设施,建议合并。邮电设施模较小,市政公用可在专项规划中解决,建议去除。行政管理和社区服务均属政府服务类设施,建议合并,强调福利设施,建议单独划分。分类建议:行政管理和服务、文化娱乐、体育、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与保障、商业服务等 7 大类 表 2:老城区公共设施分类依据与建议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注:“”表示规范中要求设置的设施类别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 规范、北京市居住公共设施规划设计指标、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上海市城市居住地区和居住区公共设施设置标准 DGJ08-55-2006和南京新区指引整理。3 3.3.3 基
23、于基于实际实际条件条件和和弹性调节的指标设置方法弹性调节的指标设置方法 3.3.1 一般规模+调节指标 由于老城复杂无序的人口分布,本文建议采用“一般规模+调节指标”的方式加以控制,以应对老城大小不一的社区人口规模。老城中大部分一般规模的社区,其公共设施均按一般规模进行配置,规模偏大或偏小的社区则以一般规模为基础,利用千人指标进行增减,以此来平衡社区内人口的需求。这里的一般规模与调节指标均通过南京老城的民意调查、部门意见以及相关政策规范等多方面整合所得,力求能真正适应南京老城区的需求。3.3.2 只求规模、不求占地 老城区由于长期的发展建设与更新已经难以腾出充足的用地建设新的公共设施,同时老城
24、未来的更新还需要大量的用地,因此高效利用空间资源是老城区社区公共设施配建的重要手段,减少设施的占地面积,即是减少公共设施建设的阻力。因此在配套指标的设定中,凡是能够不独立占地的公共设施,建议只要求其建筑面积满足需求,对占地面积不做要求。3.3.3 设施指标设置方法建议 遵循以上策略,南京老城区公共设施指标的确定方法建议按照首先满足政策规范要求,以实际使用的满意度为基准值,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中的指标作为最高值参考的原则,确定设施的具体指标。建议指标分为基本规模和千人指标,人口为 9-12 万人的街道和 1-1.5 万人的社委会按照基本规模配建,人口规模超过或不足基本规模的街道和社委会根据
25、实际人口规模按照千人指标进行增减和调节。(如图 14)图 13:老城区公共设施项目设置方法建议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指标分为基本规模和千人指标,人口为 9-12 万人的街道和 1-1.5 万人的社委会按照基本规模配建,人口规模超过或不足基本规模的街道和社委会根据实际人口规模按照千人指标进行增减和调节。图 14:老城区公共设施指标设置方法建议 3 3.4.4 基于基于高效复合和高效复合和统筹整合的多种布局模式统筹整合的多种布局模式 3.4.1 中心位置的选择 新城区经过规划,形成较为合理的用地布局,居住社区集中、完整。而老城区由于长期自发建设形成混合的用地格局,导致居住用地零碎分散、分布不均,并
26、且呈现极不规则的形态,常常出现居住用地只占据整个社区的很少部分或边角位置的情况,因此,在社区中心的布置上,应当针对社区中居住用地集中的区域,在合理的服务半径内选择其中心位置。3.4.2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新城区通过规划预留中心用地的方式进行布局,形成各级集中的中心。而老城区无法集中预留土地用于建设公共设施,只有在可改造用地上进行建设或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原有功能进行置换。同时,老城区经过多年的发展,现状已经形成了大量服务设施,有一些运营情况良好,应当对其进行保留并优化,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另外,一些公益性设施和小型便民设施的建设应当深入社区内部,适度的分散布置,便于居民快速地到达与使用,例
27、如小型文化活动站、幼儿园与便利店等。但由于集中设置的确具有多方面的好处,一方面节约用地,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加社区服务的多样性,保持社区的活力。因此建议新建的公共设施尽量采用集中的形式混合配置,其余的设施在原有设施基础上扩建与提升。3.4.3 资源共享 老城拥有丰富的公共资源,应当充分挖掘其服务作用,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在设施落实困难的情况下,社区内的现有资源应尽可能向社区开放达成共享,规模计入指标以节约土地资源,如医院内的医疗设施、学校内的文化与体育设施等。另外,居住社区服务中心所在的基层社区,应当适当减少基层社区级设施的配置,避免重复建设的同时,也提高居住社区级服务中心的使用率,带来
28、更多的收益。3.4.4 统筹整合 为避免各街道社区各自为政地对公共设施进行布局而导致的片区交界处出现同类设施重复建设或设施空缺等现象,需要从整个老城区范围考虑,尽可能保证设施之间的合理距离,并且对规划区内居住用地全范围的覆盖,从整体层面推进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实现公共设施分布均衡。3.4.5 老城区公共设施布局模式 遵循以上布局原则可以总结出适合老城区公共设施布局的三种模式:3.4.5.1 分类集中布局模式 分类集中布局是依据各类设施功能的关联性,将同类或可相互协作促进的设施布置在相近的位置,有利于产生规模集聚效应。按此原则集中布局的设施可分为 3 类:一是行政管理类,即街道办事处、各类管理
29、用房和社区居委会等可以集中布局,便于协同办公与管理;二是社区服务类,即社区服务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体育设施和社区商业设施等可集中布局,有利于为居民提供多样化服务,提高设施使用效率;三是医疗福利类,即医疗卫生设施和养老设施宜集中布局,可以在医疗服务上进行互助与共享。3.4.5.2 分散布局模式 分散布局是针对一些功能相对独立,服务性质特殊的设施,需要单独建设,不能与其他设施合建,以免避免相互干扰。例如派出所,由于具有特殊职能特点和工作需要,应尽可能单独建设,对停车场地也有一定要求。再例如中、小学,由于一般占地规模较大,并且需要为学生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和健康的成长环境,对布局的独立性和场地的要求也
30、十分严格。另外,一些社委会级设施的建设应当深入社区内部,适度的分散布置,便于居民快速地到达与使用,例如小型文体活动站、幼儿园与便利店等。3.4.5.3 复合建设模式 复合建设指对于功能兼容性较大,对场地和独立出入口等没有特殊要求的设施,可复合建于同一栋建筑内,或者建于其他功能的建筑内。这种模式在老城用地供应紧张、土地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可节约土地,大大降低建设成本,也便于在可改造用地上进行设施建设或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原有功能进行置换。3.4.6 各级公共设施布局方法 3.4.6.1 街道级公共设施布局模式 每个街道只设置一套社区公共设施。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布局,街道办事处和各类管
31、理用房集中布局,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学校、文化活动中心、体育活动中心、超市、菜市场和其他商业设施等集中布局,医疗卫生中心、养老院和老年服务中心集中布局,派出所和中小学分散布局并独立占地(如图 15)。鼓励各类设施复合建设,复合适宜性可参照公共设施复合建设适宜表(如表 3)。表 3:街道级各类公共设施复合建设适宜表 社区社区居委居委会会 警务警务室室 社区社区服务服务站站 文化文化活动活动站站 体育体育活动活动站站 幼儿幼儿园园 早教早教中心中心 卫生卫生服务服务站站 托老托老所所 居家居家养老养老服务服务站站 便利便利店店 社区社区食堂食堂 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 警务室警务室 社区服务站社区服务
32、站 文化活动站文化活动站 体育活动站体育活动站 幼儿园幼儿园 早教中心早教中心 卫生服务站卫生服务站 托老所托老所 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站站 便利店便利店 社区食堂社区食堂 注:“”表示鼓励设施之间复合建设,“”表示设施之间有条件(如设在底层、有独立出入口等)复合建设,“”表示设施之间不可复合建设。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3.4.6.2 社委会级公共设施布局模式 社委会级公共设施同样采用相对集中与分散布局相结合的方式布局,社区居委会和警务室宜集中布局;社区服务站、文化活动站、体育活动站、便利店和社区食堂可集中布局;医疗卫生站、托老(残)所和老年服务站也可集中布局;幼儿园和早教中心可分散布局,但
33、不强制要求独立占地。由于社委会级公共设施的规模相对较小,并且对服务半径的要求较高,因此布局模式分为 3 种类型(如图 16):R=800-1000m街道办事处其他管理用房社区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体育活动中心肉菜市场、大型超市社区学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老年服务中心派出所小学中学分散布局分类集中布局居住用地道路图 15:街道级公共设施布局模式图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第一种为基本规模(人口规模 1-1.5 万人,服务范围 300-400m)的社区,每个社区一般设置 1 套社委会级公共设施。第二种为人口规模在 0.5 万人以下的社区,除行政管理和社区服务设施外,其他设施可与相邻社区合并建设,以保
34、证设施的可经营性。第三种为社区服务范围超过 400m 半径的社区,文化、体育、商业设施等可适当增设 1处。4 小结 当前,各个城市均顺应社会经济变化,积极地研究和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符合地方特征的规划技术标准。南京目前已针对新区与农村地区制定了公共设施配套指引,而老城地区却存在配套标准上的空白。笔者希望能够在提出老城公共设施分级、分类、指标和布局四个方面配套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提炼出南京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指引,为南京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力图有效地改善老城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同时也为其他城市与老城相关的标准规范研究和控规编制提供参考。参考文献 1汪虹.南京老城
35、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划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3 2周岚,叶斌,徐明尧.探索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划新思路南京城市新建地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指引介绍J.城市规划,2006 3宣莹,陈定荣.城市和谐社区公共设施的规划策略南京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指引J.城市规划学刊,2006 4张春艳,张敏,王培鉴.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探索以重庆主城区观音桥、龙溪、龙塔社区为例J.规划师,2010 图 16:社委会级公共设施布局模式图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5李晓芳.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公共配套设施规划研究以重庆市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6 6杨潇.控规层面公共配套设施布局规划导向与方法以新都城西片区控规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7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汪虹,城市规划师,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规划技术咨询中心;蒋伶,教授,南京工业大学;葛大永,城乡规划所所长助理 中级职称城市规划师,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规划技术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