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节经济回顾:人口流动、消费继续复苏地产仍偏弱-230129.pdf

上传人:地*** 文档编号:17675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春节经济回顾:人口流动、消费继续复苏地产仍偏弱-230129.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3年春节经济回顾:人口流动、消费继续复苏地产仍偏弱-230129.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3年春节经济回顾:人口流动、消费继续复苏地产仍偏弱-230129.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3年春节经济回顾:人口流动、消费继续复苏地产仍偏弱-230129.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3年春节经济回顾:人口流动、消费继续复苏地产仍偏弱-230129.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本报告由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仅为本报告目的,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提供。在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情况下,本报告亦可能由中信建投(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在香港提供。同时请参阅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证券证券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宏观深度宏观深度 人口流动人口流动、消费消费继续继续复苏复苏,地产仍偏弱,地产仍偏弱 20232023 年春节经济年春节经济回顾回顾 核心观点核心观点 春春节节期间经济继续回暖,多数领域仍存修复空间。期间经济继续回暖,多数领域仍存修复空间。春运前三周,全国旅客运输总量同比增长 54.8%,全国日均迁徙规模指数同比增长 30.1%且已超过 2019 年水平,主要城市

2、交通拥堵指数同比增长 1%2%且也高于 2019 年同期。春节档电影票房同比增长12.1%,观影人次同比增长 13.2%。春节假期出游人次同比增长 23.1%。总体上多类经济指标同比明显改善,不过和 2019 年相比,部分领域仍有差距,房地产市场恢复仍偏弱,未来经济仍存进一步修复空间。人口流动:流动错峰人口流动:流动错峰和和出行方式分化,春节旅客运输修复虽低于预期,但人口迁徙出行方式分化,春节旅客运输修复虽低于预期,但人口迁徙明显明显改善。改善。截至 1 月 27 日(正月初六),2023 年春运前三周全国旅客运输总量录得7.92 亿人次,同比增长 54.8%,已有大幅改善,约等于 2019

3、年同期的 52.9%,低于交通部预计的 70%。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春运前疫情爆发使得大学生、农民工等人群的“错峰避峰出行”有关,另一方面更多人群采用私家车出行而未被统计在旅客运输数据中,因春运前三周,全国日均迁徙规模指数已相当于 2019 年同期水平的 117.7%。城市交通:总体表现活跃,轿车出行占优。城市交通:总体表现活跃,轿车出行占优。2023 年春运前三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日均拥堵延时指数(四城平均)同比 2022 年增长 1.6%,相当于 2019 年同期的 102.9%,苏州、杭州、南京、武汉、成都、重庆等其他 GDP 前十城市的日均拥堵延时指数(六城平均)同比 2022

4、年增长 1.3%,相当于 2019 年同期的 102.9%。总体来看,春运前三周全国主要城市的拥堵延时指数纷纷超越疫前水平。地铁客运亦在恢复趋势之中,但弱于拥堵延时数据,仅深圳、成都、苏州、重庆超越疫前同期水平。电影业:观影人次接近疫前,市场总体表现较好。电影业:观影人次接近疫前,市场总体表现较好。2023 年春节档(除夕至正月初六)票房总收入录得 67.51 亿元,同比 2022 年增长 12.1%,恢复至 2019 年春节档票房的116.0%。剔除价格因素后,2023 年春节档(7 天)观影人次约为 1.29 亿人次,同比2022 年增长 13.2%,恢复至 2019 年春节档总观影人次的

5、 99.1%。旅旅游业:旅游人次、收入明显复苏,长线游、跨境游高增长。游业:旅游人次、收入明显复苏,长线游、跨境游高增长。2023 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 3.08 亿人次,同比增长 23.1%,恢复至 2019 年同期的 88.6%(2022 年春节为 73.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 3758.43 亿元,同比增长 30%,恢复至 2019 年同期的 73.1%(2022 年春节为 56.3%)。强于 2022 年春节、清明、五一、中秋、国庆和2023 年元旦。境内长线游订单量同比增长超 500%,出入境人员同比增长 123.9%,海南全省 12 家离岛免税店总销售额同比增长 20.7%

6、,房地产:整体偏弱,一线回暖明房地产:整体偏弱,一线回暖明显。显。从春节前 20 天至正月初六的数据看,30 大中城市整体的商品房成交面积仍然偏弱,低于近年各年水平。但分城市类型看有所分化,人口流入较多、需求支撑更强的一线城市春节前后有明显回暖,部分时期成交面积已高于 2019、2020、2022 年同期水平。而三线城市仍未见明显改善。地产供需两端政策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风险提示:风险提示:疫情反弹,房地产景气度延续走弱,海外经济衰退。黄文涛黄文涛 010-85130608 SAC 编号:S1440510120015 SFC 编号:BEO134 王泽选王泽选 010-86451441 SAC

7、编号:S1440520070003 发布日期:2023 年 1 月 29 日 相关研究报告相关研究报告 宏观经济宏观经济 仅供内部参考,请勿外传 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研究研究 宏观深度报告 请参阅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 目录目录 一、出行修复:人口流动改善,出行方式分化.1(一)人口流动:旅客运输低于预期,人口迁徙大幅改善.1(二)城市交通:总体表现活跃,轿车出行占优.7 二、春节消费:电影、旅游业复苏较多,一线地产回暖.9(一)电影业:观影人次接近疫前,市场总体表现较好.9(二)旅游业:旅游人次、收入明显复苏,长线游、跨境游高增长.10(三)房地产:整体偏弱,一线回暖明显.11 风险分析.11 图表

8、目录图表目录 图表 1:全国主要城市(GDP 前十)疫情搜索趋势及结束日.1 图表 2:2021-2023 年综合运输春运疫情防控总体工作方案梳理(出行方面).2 图表 3:全国旅客运输量(百万人次,0 代表除夕).4 图表 4:外出农民工人数(万人)及同比增速(%).4 图表 5:铁路旅客运输量(百万人次,0 代表除夕).5 图表 6:公路旅客运输量(百万人次,0 代表除夕).5 图表 7:水路旅客运输量(百万人次,0 代表除夕).5 图表 8:航空旅客运输量(百万人次,0 代表除夕).5 图表 9:历年春运前三周不同交通工具客运量占比(%).6 图表 10:历年春运(40 天)不同交通工具

9、客运量占比(%).6 图表 11:全国迁徙规模指数.6 图表 12:北上广深迁徙规模指数(作平均值处理).7 图表 13:北上广深迁徙规模指数同比 2019 年增幅(%).7 图表 14:北上广深春运期间拥堵延时指数(平均值).8 图表 15:GDP5-10 名城市春运期间拥堵延时指数(平均值).8 图表 16:北上广深地铁客运量(万人次,平均值).8 图表 17:蓉宁汉苏渝-五城地铁客运量(万人次,平均值).8 图表 18:全国主要城市常住人口(万人)及同比增速(%).9 图表 19:春节档观影人次(万人次)及同比 2019 年增幅(%).9 图表 20:春节档平均票价(元)及同比 2022

10、 年增幅(%).9 图表 21:三亚春运期间拥堵延时指数.10 图表 22:春节黄金周海口美兰国际机场运送旅客人次(人).10 图表 23:春节前后 30 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万平米).11 图表 24:春节前后一线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万平米).11 仅供内部参考,请勿外传 1 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研究研究 宏观深度报告 请参阅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 一、出行修复一、出行修复:人口流动人口流动改善改善,出行方式分化,出行方式分化(一)人口流动(一)人口流动:旅客运输旅客运输低于预期,低于预期,人口迁徙大幅改善人口迁徙大幅改善 全国主要城市首轮疫情全国主要城市首轮疫情结束较早结束较早,为,为 202

11、3 年年春运期间春运期间的的人口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人口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将疫情搜索指数作为参考指标,对全国主要城市的新冠感染“达峰”、“过峰”情况进行估计。结果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全国 GDP 前十城市多数已在 2022 年 12 月中下旬实现“达峰”,并在 2023 年元旦假期前后接近完成“过峰”(即疫情搜索指数降至较低水平)。这一节点与 1 月 7 日(农历腊月十六)开启的春运近乎“无缝衔接”,客观上为 2023 年春运期间的出行修复及消费复苏创造了有利条件。图表图表1:全全国主要城市(国主要城市(GDP 前十)疫情搜索趋势前十)疫情搜索趋势及结束日及结束日 资料来源:城

12、市数据团,中信建投 新版新版春运疫情防控总体工作方案春运疫情防控总体工作方案的实施,为春运期间的实施,为春运期间出行修复提供出行修复提供政策政策支持。支持。自从 2021 年 1 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春运工作专班成立以来,其在每年春运前夕发布的综合运输春运疫情防控总体工作方案,都会在顶层设计层面针对春运期间人民群众出行安全、重点物资运输保障等工作提出政策要求和指导建议。对比2021-2023 年工作方案中出行方面的主要内容,不难看出,除了坚持落实疫情防控优化措施及“乙类乙管”各项措施外,2023 版方案将出行工作重点从“减少人员集中流动,实施错峰避峰出行”转向“保障人民群众错峰有序出行,科学精

13、准做好春运疫情防控”,不再对“务工人员错峰返乡返岗”和“旅游景区限量预约错峰接待”及“控制载客率”作出要求,增加了探亲人员回家返岗、自驾人员、农村群众及短途出行保障等内容,且坚持要求各高校避峰错峰安排春季开学返校。因此本文认为,在防控政策优化的大背景下,虽然疫情感染影响尚存,2023 年春运仍是过去三年以来出行修复条件最佳的一次春运。正如春运工作专班副组长、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成光所说,随着“乙类乙管”措施加快落地,跨区域人员流动加速释放,加之疫情三年来人民群众累积的回乡过年、探亲访友、旅游观光等出行需求集中释放,2023 年春运客流将从长期低位运行到快速恢复攀升1。1 http:/ 仅供内部参

14、考,请勿外传 2 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研究研究 宏观深度报告 请参阅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 图表图表2:2021-2023 年年综合运输春运疫情防控总体工作方案梳理综合运输春运疫情防控总体工作方案梳理(出行方面)(出行方面)内容分类内容分类 20212021 年年 20222022 年年 20232023 年年 出行政策出行政策环境优化环境优化 1.科学精准执行疫情防控优化措施及“乙类乙管”各项措施。2.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不再实施乘客测温。3.不得随意暂停或限制客运服务,不得随意限制车辆、船舶正常通行。4.各地依法采取适当临时性限制人员流动措施,引导公众尽量避免在疫情高

15、峰出行。5.实行机动车尾号限行政策的城市,可在春运期间阶段性暂停实行机动车尾号限行。务工人员务工人员返乡返岗返乡返岗 组织组织务工人员错峰返乡返岗:1.鼓励引导务工人员在条件允许情况下留在务工地过年。2.提前摸排务工人员返乡返岗需求,加强工作衔接。3.适时组织开行农民工返乡和回城“点对点”包车运输。4.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务工人员健康监测。5.交通运输部门加强运力供给,做好运输服务衔接。6.有关部门加强包车交通秩序管理服务。引导引导务工人员错峰返乡返岗:1.积极引导务工人员错峰返乡返岗。2.适时组织开行农民工返乡返岗“点对点”运输。3.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务工人员健康监测。4.交通运输部门要统筹运输需

16、求和运力供给,做好运输服务衔接。5.公安部门加强包车交通秩序管理服务。保障保障务工人员有序返乡返岗:1.各地要开展务工人员返乡返岗情况摸排,有序做好务工人员返乡返岗准备。2.有关部门要协同联动,引导和保障返乡返岗务工人员安全、健康出行。3.返乡返岗出行需求相对集中且具备条件的,可结合实际组织开行务工人员包车、专列(包车厢)、包机等“点对点”运输。高校学生高校学生放假开学放假开学 组织组织高校学生避峰放假开学:1.优化调整高校寒假放假、春季开学时间,节后开学时间尽可能错开春运时段,确需春运期间开学的,要避开春运返程高峰。2.全面掌握属地高校寒假放假、春季开学时间,提前摸排学生离校返校运输需求。3

17、.对在春运期间有集中离校返校运输需求的,可组织开行学生包车、专列(包车厢)、包机等点对点运输。组织组织高校学生避峰放假开学:1.优化调整高校寒假放假时间,错峰安排春季开学返校,节后开学时间尽可能错开春运时段,确需春运期间开学的,要避开春运返程高峰。2.全面掌握属地高校寒假放假、春季开学时间,提前摸排学生离校返校运输需求 3.对在春运期间有集中离校返校运输需求的,可组织开行学生包车、专列(包车厢)、包机等“点对点”运输。保障保障高校学生错峰离校返校:1.合理确定寒假放假时间,避峰错峰安排春季开学返校。原则上高校应尽可能避免在春运期间开学,避开春运返程客流高峰期。2.可组织开行学生包车、专列(包车

18、厢)、包机等“点对点”运输。旅游景区旅游景区预约接待预约接待 实行实行景区限量预约错峰接待:1.A 级景区实行限量预约错峰入园,景区接待游客量不超过最大承载量的 75%。2.文旅部门要动态掌握属地 A 级景区预约游览人数等信息,形成日报。3.交通运输部门根据日报信息及时调整运力安排和线路,确保运游衔接顺畅,减少聚集。实施实施旅游景区限量预约错峰接待:1.A 级旅游景区合理设置游客接待上限,4A及以上旅游景区除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外,做到应约尽约。2.严格控制旅游团队规模,实施跨省旅游经营活动管理“熔断”机制。3.文旅部门要动态掌握属地 4A 及以上旅游景区预约游览人数等信息,加强与交运部保

19、障保障游客有序流动:1.各地要提前发布春节期间文化旅游消费政策,严格落实优化后的文化旅游行业疫情防控措施。2.加强数据监测,及时共享游客规模、运力等信息,统筹做好运游衔接和运力调配。3.针对大范围疫情感染、恶劣天气、安全事故、突发事件等,制定完善滞留游客处置仅供内部参考,请勿外传 3 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研究研究 宏观深度报告 请参阅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 内容分类内容分类 20212021 年年 20222022 年年 20232023 年年 门沟通协作和信息共享。4.交通运输部门根据游客交通需求及时优化运输线路和运力安排,确保运游衔接顺畅,减少聚集。应急预案,及时有序做好滞留游客疏运工作。探亲人员

20、探亲人员回家返岗回家返岗 保障保障探亲人员错峰有序回家过年和返岗:1.畅通信息咨询渠道,方便探亲人员提前安排回家过年和返岗行程。2.增加运力投放、加密运输班次、强化城乡衔接、增开定制客运线路、开行包车等方式,提升运输服务和保障能力。3.各地可探索实行弹性休假、错峰休假政策,降低公众集中出行压力。4.教育部门指导中小学、幼儿园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自驾人员自驾人员出行保障出行保障 保障保障自驾人员有序错峰出行:1.各地加强大数据分析,认真研判春运期间群众自驾出行态势。2.引导自驾人员合理选择出行路线、时间和目的地,避峰错峰出行。3.加强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营管理。农村群众农村群众出行保障出行保障

21、保障保障农村地区群众安全便捷出行:1.通过加密城乡公交和农村客运班线服务频次、延长运营时间等方式,加大农村交通运输服务保障力度。2.聚焦农村客运途经线路、客运场站等重点区域,提升农村客运安全保障能力。群众短途群众短途出行保障出行保障 保障保障“双节”期间群众短途出行:1.加强运力投放,全力保障群众出行需求。2.增开直达机场、火车站、旅游景区、大型社区等的定制道路客运班线。3.开通夜班公交、定制公交、学生专线、摆渡公交等便民公交线路,满足夜间及特定区间出行需求。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疫情防控疫情防控 减少人员聚集,降低在途风险减少人员聚集,降低在途风险:1.减少交通运输站场人员聚集。包括推广联网售票服

22、务,增加进站、安检通道,加快推动“健康码”全国通用,鼓励采用人脸识别等非接触方式进站。2.强化客运站内客流疏导组织,加强乘客提示,落实戴口罩、“一米线”等要求。认真做好交通运输疫情防控认真做好交通运输疫情防控:1.场站及交通运输工具进行通风消毒,严查健康码,测体温,规范佩戴口罩,落实“一米线”外等候等要求。2.拓展线上售票渠道,鼓励采用人脸识别等非接触方式进站,加强站内客流疏导。3.落实分区分级交通运输工具控制载客持续优化落实春运疫情防控措施持续优化落实春运疫情防控措施:1.全面落实疫情防控优化措施及“乙类乙管”各项措施,持续做好客运站、公路服务区等窗口单位公共区域的清洁消毒、通风换气等工作。

23、2.严格落实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快递等交通运输从业人员有关防控要求。仅供内部参考,请勿外传 4 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研究研究 宏观深度报告 请参阅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 内容分类内容分类 20212021 年年 20222022 年年 20232023 年年 3.春运一线从业人员落实个人防护要求。4.严格控制交通运输工具载客率。包括区分高中低风险地区,严格控制各类交通工具载客率;旅客列车、客运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设置隔离区;严格落实消毒通风要求。5.各地加强在途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率、设置隔离区等要求。4.加强农村地区交通运输疫情防控。5.严格落实进京客运管控要求(48 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24、“北京健康宝”绿码等)。6.加强春运一线从业人员健康监测管理。3.引导公众春运期间理性错峰出行,持续提高防护意识,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4.各地交通运输经营服务单位要有效处置突发疫情,确保春运期间重点枢纽场站不关停、重要运输通道和线路服务不中断、重点物资运输不断链。核心要求核心要求 减少人员集中流动,实施错峰避峰出行 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 保障人民群众错峰有序出行 科学精准做好春运疫情防控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交通运输部,中信建投 出于出于大学生、农民工大学生、农民工“错峰避峰出行”等原因“错峰避峰出行”等原因,春节旅客数据春节旅客数据总体表现总体表现低于预期低于预期。截至 1 月 27

25、日(正月初六),2023 年春运前三周全国旅客运输总量录得 7.92 亿人次,同比增长 54.8%,约等于 2019 年同期的 52.9%。从增速或比率上看,这一水平低于此前交通部对今年春运运输总量的预测结果,即比 2022 年同期增长 99.5%,恢复到 2019 年同期的 70.3%。根据历史数据,2021 年和 2022 年的春运前三周旅客运输量分别相当于 2019 年农历同期的 23.8%、34.2%,而当年春运旅客运输总量(40 天)分别相当于 2019 年春运的 29.2%、35.2%,相差均不大,因此可将春运前三周的旅客运输情况用于当年春运总体情况的估计。考虑到春运过半和第一波返

26、程高峰(正月初六)已经到来,2023 年春运期间旅客运输总体表现低于预期的概率较大。究其原因,可能与大学生、农民工等人群的“错峰避峰出行”有关。大学生方面,上年 12 月已有多所高校宣布提前放假,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返乡活动与春运错开,降低了春运前期客流量。而根据2023 年春运疫情防控总体工作方案的要求,各高校仍将避峰错峰安排春季开学返校,势必也将降低春运后期的返程客流量。农民工方面,虽然政策端不再强调“务工人员错峰返乡返岗”,但疫情感染风险及“一票难求”的担忧尚存,一定程度上也会驱动农民工“错峰”出行。此外,近年来劳动力回流、外出务工减少等趋势也可能是春运客流量低于预期的原因。图表图表3:

27、全国旅客运输量(百万人次,全国旅客运输量(百万人次,0 代表除夕)代表除夕)图表图表4:外出农民工人数(万人)及同比增速(外出农民工人数(万人)及同比增速(%)资料来源:交通运输部,中信建投 资料来源:Wind,中信建投 铁路、航空客运修复强于公路、水路,既有短期因素又是长期趋势。铁路、航空客运修复强于公路、水路,既有短期因素又是长期趋势。分交通工具来看,春运前三周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客运量分别为 1.55、5.99、0.11、0.26 亿人次,同比 2022 年增长 37.7%、60.9%、28.4%、47.4%,相当于 2019 年同期的 78.4%、48.6%、39.1%、70.3%。

28、同比增速上看,公路民航铁路水路。但较疫前恢复程度上看,铁路民航公路水路。春运前三周铁路与航空客运量占比较疫前有所提升,二者占全国旅客运输20%30%40%50%60%70%80%90%100%0102030405060708090100-14-12-10-8-6-4-202468101214161820222420232023比比20192019(右轴)(右轴)2023202320222022202120212020202020192019-4.0%-3.0%-2.0%-1.0%0.0%1.0%2.0%3.0%4.0%5.0%6.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

29、3500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外出农民工人数外出农民工人数本地农民工人数本地农民工人数外出农民工人数外出农民工人数:同比同比仅供内部参考,请勿外传 5 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研究研究 宏观深度报告 请参阅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 总量的比重之和达 22.9%,较 2019 年春运前三周(15.8%)提升近 5pct,同时较今年春运首周(20.7%)继续提升。这一现象背后既有疫情这一短期因素影响,也反映出国民交通出行方式变革乃至消费升级的长期趋势。(1)疫情与春运叠加,铁路、民航的运输优势有利于其客运量的修复。)疫情与春运叠

30、加,铁路、民航的运输优势有利于其客运量的修复。今年春运仍然存在相当多的疫情传播风险,为降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旅客可能更倾向选择时间短、可直达的交通方式。此时铁路、民航相对于传统的公路、水路运输优势较为明显,有利于其客运量的修复。注:目前交通部关于公路旅客运输量的统计口径主要为营业性客车,而不包括公交汽车和出租车2。(2)高铁等其他交通工具的普及使公路、水路运输的客流量占比逐年下)高铁等其他交通工具的普及使公路、水路运输的客流量占比逐年下降。降。从历年春运(40 天)数据来看,公路与水路客运占全国客运总量的比重之和从 2013 年的 91.9%逐年下降,2019 年已降至 83

31、.8%,疫情三年(2020-2022)继续下滑至 72.4%。与之对比,2023 年春运前三周为 77.1%。究其原因,在高铁提速的“冲击”下,公路客运的活动范围被挤压至 400 公里以内,而百公里路程的客运市场亦受到来自城际网约车、私家车及“大公交格局”(短途客运逐渐公交化)的分流。水路运输也同样受到上述交通工具带来的冲击。图表图表5:铁路旅客运输量(百万人次,铁路旅客运输量(百万人次,0 代表除夕)代表除夕)图表图表6:公路旅客运输量(百万人次公路旅客运输量(百万人次,0 代表除夕)代表除夕)资料来源:交通运输部,中信建投 资料来源:交通运输部,中信建投 图表图表7:水路旅客运输量(百万人

32、次,水路旅客运输量(百万人次,0 代表除夕)代表除夕)图表图表8:航空旅客运输量(百万人次,航空旅客运输量(百万人次,0 代表除夕)代表除夕)资料来源:交通运输部,中信建投 资料来源:交通运输部,中信建投 2 秦芬芬等:利用专项调查修正运输量历史数据的方法 20%30%40%50%60%70%80%90%100%02468101214-14-12-10-8-6-4-20246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铁路运输铁路运输20232023比比20192019(右轴)(右轴)202320232022202220212021202020202019201920%30%40%50%

33、60%70%80%90%100%0102030405060708090-14-12-10-8-6-4-20246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公路运输公路运输20232023比比20192019(右轴)(右轴)202320232022202220212021202020202019201920%30%40%50%60%70%80%90%100%0.00.51.01.52.02.5-14-12-10-8-6-4-20246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水路运输水路运输20232023比比20192019(右轴)(右轴)2023202320222022202

34、12021202020202019201920%30%40%50%60%70%80%90%100%0.00.51.01.52.02.5-14-12-10-8-6-4-20246810 12 14 16 18 20 22 24航空运输航空运输20232023比比20192019(右轴)(右轴)2023202320222022202120212020202020192019仅供内部参考,请勿外传 6 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研究研究 宏观深度报告 请参阅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 图表图表9:历年春运历年春运前三前三周不同交通工具客运量占比(周不同交通工具客运量占比(%)图表图表10:历年春运(历年春运(40 天

35、)不同交通工具客运量占比天)不同交通工具客运量占比(%)资料来源:交通运输部,中信建投 资料来源:交通运输部,中信建投 人口迁徙人口迁徙规模规模高于疫前,高于疫前,表明表明人口流动恢复程度人口流动恢复程度或或被低估被低估,以及以及自驾游、周边游等短途旅行自驾游、周边游等短途旅行或较受欢迎或较受欢迎。春运期间腊月二十八前及正月初六后多为全国人口迁徙高峰,因此迁徙类数据是考察人口流动的另一类重要指标。本文选用百度迁徙规模指数作为参考。该指标的底层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和第三方用户的定位数据统计。凭借百度地图 LBS 开放平台应用范围广的优势(该平台目前为数十万款 APP 提供免费定位服务,是国内 LB

36、S数据源最广的数据与技术服务平台)和中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高渗透率,百度迁徙规模指数能够实时动态地记录数以亿计的人口迁徙情况3。结果显示,2023 年春运前三周,全国日均迁徙规模指数约为 580.8,较 2022 年同期增长 30.1%,相当于 2019 年同期水平的 117.7%。与全国旅客运输总量的同期表现相比,百度迁徙规模指数的同比增速不及后者,但恢复程度(相对疫情之前)强于后者。针对这一矛盾,本文认为,一方面,一方面,在交通部统计的旅客运输量中,“大头”是公路运输(占比 75%-90%)。该数据统计口径不包括跨省市载客的私家车、城际公交等交通工具,而百度迁徙规模指数基于手机定位数据变更,

37、大概率包括了乘坐相关交通工具的人口迁徙活动。考虑到疫情前后人们对于轿车等“点对点”运输工具的偏好或有所增强,因此由旅客运输量表征的人口流动情况可能被低估。另一方面,另一方面,百度迁徙规模指数可能将春节期间大城市至郊区的短途出行计入农民工返乡等迁徙活动的统计,这也侧面反映出今年春运“短途游”的受欢迎程度可能强于疫情前,“就地过年”效应仍在。图表图表11:全国迁徙规模指数全国迁徙规模指数 资料来源:百度,中信建投 注:全国口径不分迁入和迁出 3 刘望保、石恩名:“百度迁徙”下中国城市间的人口流动空间格局 68%70%72%74%76%78%80%82%84%86%0%10%20%30%40%50%

38、60%70%80%90%100%20192020202120222023铁路铁路公路公路水路水路航空航空公路公路+水路水路0%10%20%30%40%50%60%70%80%90%100%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铁路铁路航空航空公路公路+水路水路02004006008001,0001,200-14-12-10-8-6-4-20246810121416182022242023202320222022202120212020202020192019仅供内部参考,请勿外传 7 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研究

39、研究 宏观深度报告 请参阅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 北京、上海人口迁徙活动恢复较慢,广深较快。北京、上海人口迁徙活动恢复较慢,广深较快。分城市来看,本文对春运前三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日度百度迁徙规模指数作平均值处理。结果显示,北上广深日均迁徙规模指数同比 2022 年增长 32.6%,恢复至 2019 年的 106.4%,无论是同比增速还是较疫前恢复程度都表现较好。更具体地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日均百度迁徙规模指数同比 2019 年增幅分别为-6.0%、2.0%、12.3%、17.0%,说明在四大一线城市中,北京的人口迁徙活动恢复最慢,广深恢复较快。图表图表12:北上广深迁徙规模指数(作

40、平均值处理)北上广深迁徙规模指数(作平均值处理)图表图表13:北上广深迁徙规模指数同比北上广深迁徙规模指数同比 2019 年增幅(年增幅(%)资料来源:百度,中信建投 注:春节前(含)为迁出,节后为迁入 资料来源:百度,中信建投(二)城市交通(二)城市交通:总体表现活跃,轿车总体表现活跃,轿车出行出行占优占优 拥堵延时数据拥堵延时数据表明全国主要表明全国主要城市的内部交通较为活跃城市的内部交通较为活跃,表明疫情影响尚存,表明疫情影响尚存。本文选择高德拥堵延时指数来衡量城市交通的拥堵程度。该指标统计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车,具体为城市居民平均一次出行实际旅行时间与自由流(畅通)状态下旅行时间的比值。

41、指数越高表示出行延时占出行时间的比例越大,交通拥堵程度越高。2023 年春运前三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日均拥堵延时指数(四城平均)同比 2022 年增长 1.6%,相当于 2019 年同期的 102.9%,苏州、杭州、南京、武汉、成都、重庆等其他 GDP 前十城市的日均拥堵延时指数(六城平均)同比 2022 年增长 1.3%,相当于 2019 年同期的 102.9%。总体来看,春运前三周全国主要城市的拥堵延时指数纷纷超越疫前水平,本文认为主要原因有三,第一,第一,疫情风险下返乡等跨区域人员流动被压制,促进大城市内部的交通出行活动较活跃。第二,第二,城市交通也有疫情传播风险,居民更倾向于自

42、驾、网约车等“点对点”出行方式。第三,第三,疫情三年以来,除北京外全国主要大城市仍保持常住人口正增长,交通拥堵程度本就存在上涨压力。0510152025-14-12-10-8-6-4-2 0246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北上广深(平均)北上广深(平均)2023202320222022202120212020202020192019-50%-40%-30%-20%-10%0%10%20%30%40%50%-14-13-12-11-10-9-8-7-6-5-4-3-2-10123456北京北京上海上海广州广州深圳深圳平均值整体变动平均值整体变动仅供内部参考,请勿外传 8

43、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研究研究 宏观深度报告 请参阅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 图表图表14:北上广深春运期间拥堵延时指数(平均值)北上广深春运期间拥堵延时指数(平均值)图表图表15:GDP5-10 名城名城市春运期间拥堵延时指数(平均值)市春运期间拥堵延时指数(平均值)资料来源:高德,中信建投 资料来源:高德,中信建投 地铁客运恢复弱于拥堵延时数据,表明自驾地铁客运恢复弱于拥堵延时数据,表明自驾、网约车、网约车等“点对点”等“点对点”出行方式的出行方式的修复优于公共交通。修复优于公共交通。春运前三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地铁客流量(四城平均)同比 2022 年增长-12.2%,相当于 2019 年同期的

44、 73.1%,其中只有深圳实现同比正增长(16.1%)并超越疫前同期(104.5%)。成都、南京、武汉、苏州、重庆等 GDP前十城市的地铁客流量(五城平均)同比 2022 年增长-9.0%,相当于 2019 年同期的 95.9%,其中成都、苏州、重庆已超越疫前同期水平。总体来看,无论是同比增幅还是较疫情前的恢复程度,主要城市的地铁客流量都不及拥堵延时指数,侧面说明在城市内部交通方面,疫情影响下居民也更倾向于自驾、网约车等轿车出行方式。此外,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地铁客运恢复程度整体不及二线城市,可能与近年来强二线城市人口净流入增多,一线城市人口净流入放缓等趋势有关。图表图表16:北上广深地铁客运

45、量(万人次,平均值)北上广深地铁客运量(万人次,平均值)图表图表17:蓉宁汉苏渝蓉宁汉苏渝-五城地铁客运量(万人次,平均值)五城地铁客运量(万人次,平均值)资料来源:Wind,中信建投 资料来源:Wind,中信建投 1.00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02.00-14-12-10-8-6-4-2 0246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北上广深(平均)北上广深(平均)20232023202220222021202120202020201920191.00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02.00-

46、14-12-10-8-6-4-2 0246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GDP5GDP5-1010名城市(平均)名城市(平均)2023202320222022202120212020202020192019020040060080010001200-14-12-10-8-6-4-2 0246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北上广深(平均)北上广深(平均)2023202320222022202120212020202020192019050100150200250300350400-14-12-10-8-6-4-2 02468 10 12 14 16 18

47、20 22 24蓉宁汉苏渝(平均)蓉宁汉苏渝(平均)2023202320222022202120212020202020192019仅供内部参考,请勿外传 9 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研究研究 宏观深度报告 请参阅最后一页的重要声明 图表图表18:全国主要城市常住人口(万人)及同比增速(全国主要城市常住人口(万人)及同比增速(%)资料来源:Wind,中信建投 二、二、春节春节消费消费:电影、旅游业复苏电影、旅游业复苏较多,一线地产回暖较多,一线地产回暖(一)(一)电影业电影业:观影人次接近疫前观影人次接近疫前,市场总体表现较好,市场总体表现较好 2023 年春节档票房年春节档票房表现较好表现较好,观影

48、人次已接近疫前水平。,观影人次已接近疫前水平。春节档作为中国电影市场一年中分量最重的档期,疫情前(2019 年)在电影市场全年份额的占比超过 9%。根据国家电影资金办数据,2023 年春节档(除夕至正月初六)票房总收入录得 67.51 亿元,同比 2022 年增长 12.1%,恢复至 2019 年春节档票房的 116.0%。剔除价格因素后,2023 年春节档(7 天)观影人次约为 1.29 亿人次,同比 2022 年增长 13.2%,恢复至 2019 年春节档总观影人次的 99.1%。若将今年春节档电影的票房同 2021 年的影史巅峰表现相比,总票房和观影人次也在后者的 80%以上。考虑到 2

49、021 年“就地过年”效应形成了高基数,2023 年旅游等其他外出娱乐活动全面修复对观影活动形成分流,以及近两年来线上短视频的兴起一定程度上分食了人们的观影需求等因素,综合来看,2023年春节档表现相对可圈可点。图表图表19:春节档观影人次(万人次)及同比春节档观影人次(万人次)及同比 2019 年增幅(年增幅(%)图表图表20:春节档春节档平均票价平均票价(元元)及同比)及同比 2022 年增幅年增幅(%)资料来源:国家电影资金办、猫眼专业版,中信建投 资料来源:国家电影资金办、猫眼专业版,中信建投 0.0%1.0%2.0%3.0%4.0%5.0%6.0%7.0%8.0%9.0%010002

50、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北上广深北上广深-常住人口总和常住人口总和蓉宁汉苏渝蓉宁汉苏渝-常住人口总和常住人口总和北上广深北上广深-同比增速同比增速蓉宁汉苏渝蓉宁汉苏渝-同比增速同比增速-70%-60%-50%-40%-30%-20%-10%0%10%2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除夕正月初一 正月初二 正月初三 正月初四 正月初五 正月初六观影人次观影人次2023202320222022202120212020202020192019同比同比20192019年增幅年增幅-6%-4%-2%0%2%4%6%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研究 > 券商研报

copyright @ 2018-2021 © 网站版权归佰策地产文库
鲁ICP备
19002757号-2)|鲁公网安备(37010202001622号)
本站仅对上传内容进行存储不做任何编辑,禁止上传侵权违法内容
如侵权请发邮件至admin@dcbbs.com或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删除